假期間讀了這本書。「最後12堂星期二的課」作者新作。講他在海地大地震後,在當地接收一家孤兒院,院中小女孩奇卡得了罕見疾病,他把她帶回美國治療,照顧她直到離開。
跟星期二的課一樣,這也是一個告別的故事。好像你站在沙漏底端,知道沙有漏完的一天,但不知道哪天。你盡各種努力想延緩,最後贏的是罕見疾病。
一個起於搶救小女孩的故事,卻改變了作者夫婦的生活。他們沒有小孩,近六十歲,迎來一位五歲小女孩,成為高齡父母。一切事情,都得圍繞這孩子,重新排序。
書中有一幕,作者必須出門工作,被奇卡阻止,當時她已經無力行走。作者說,他得出門去工作,奇卡說,你的工作是背我。
我們其實,都不那麼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是誰,直到我們做出選擇。
是那些,逼著我們做出關鍵抉擇的時刻,讓我們知道什麼是重要的,自己是誰。
告別,從來都不容易。
但就像之前,作者的另一本書「一點小信仰」,書中傳道的拉比小女兒四歲辭世,大家想知道拉比怎麼看,會動搖對上帝的信仰嗎?
拉比說,有她陪伴四年,好過她從來沒出現過。
往下,分別的雙方,活在各自的平行宇宙。
奇卡很幸運,雖然是孤兒,生命最後,卻有一對夫婦呵護她,比親生父母還愛。
她不僅活在這對夫妻心中,也被我們這些讀者記住。
寫這篇,是因為我剛剛收到一位朋友訊息,她先生昨晚辭世了。
她十幾年前就來上我的公開班,當時她單身,我一路看著她認識先生,交往,結婚,生了女兒,一起帶孩子參加我們的聚會.......
我想用拉比的話安慰她:
有先生陪伴的這些年,好過他從來沒有現身過。